淡江75周年熊猫讲座 3位诺贝尔奖得主接力重磅登场

本校国际学术接轨再升级,落实波段建设第五波「超越」精神。随着75周年校庆的到来,各单位积极筹办系列庆祝活动,其中由创办人张建邦与张姜文锱伉俪捐款设置的「淡江大学创办人张建邦博士暨张姜文锱伉俪熊猫讲座」,也邀请3位诺贝尔奖得主亲临淡水校园演讲,为师生带来国际级学术飨宴。
受邀讲者包括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杰拉德•特•胡夫特( Prof. Gerardus‘t Hooft)、加拿大皇后大学教授阿瑟•麦克唐纳(Prof. Arthur B. McDonald)及日本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野依良治(Prof. Ryoji Noyori),将分别于2025年11月14日(五)、2026年3月9日(一)及年3月20日(五),于守谦国际会议中心发表专题演讲。相关报名资讯将另行公告,欢迎各界踊跃参与。
75校庆学术组召集人,学术副校长许辉煌说明,3位讲者系透过世界和平基金会(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)与台湾合作举办之「台湾桥梁计划」(TAIWAN BRIDGES)管道邀请而来。许辉煌除感谢基金会主席Uwe Morawetz的媒合,尤其感念并佩服张建邦创办人伉俪的远见卓识,早于2017年捐赠新台币3亿元设置「熊猫讲座」,持续引领淡江教职员生与世界级学术大师交流,迄今已邀请35位国际学者莅校演讲,对提升学术水准与拓展国际视野成果斐然。
诺贝尔大师阵容亮眼,横跨物理、化学领域,在其专业领域均为殿堂级人物。Prof. Gerardus‘t Hooft为荷兰物理学家,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粒子理论家之一,主导高能物理学中的新现象效应。他与指导教授Prof. Martinus J.G. Veltman共同开发了一种数学模型,预测构成宇宙的次原子粒子的特性以及基本力的相互作用。这项发现找出了一种新次原子粒子,也就是「顶夸克」(top quark),并建立粒子物理的新标准模型。199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肯定。
Prof. Arthur B. McDonald同时担任萨德伯里中微中子观测站研究所主任,因发现电微中子(为次原子粒子,被视为宇宙的最小组成基本粒子)振荡的存在,并证明其具有质量,促使新一代科学家重新检视电微中子在宇宙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。这一成就让他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(Prof. Kajita Takaaki )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值得一提的是,梶田隆章教授曾于2023年接受淡江大学邀请担任熊猫讲座教授,并与物理系师生进行交流。
野依良治教授是日本着名的有机化学家,因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,于2001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,也是首位同时荣获诺贝尔奖与沃尔夫奖的日本学者。野依教授担任日本顶尖学术研究机构—理化学研究所(RIKEN)所长,学术生涯中屡获国际重要奖项,并获多所世界知名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。主要学术成就集中于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领域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,是利用铑金属/BINAP错合物作为不对称氢化反应的催化剂,实现了高效率合成(–)-薄荷醇的经典方法。
熊猫讲座自成立以来,邀请来自全球多国的知名学者,涵盖自然科学、人文社会等多元领域,对于提升本校学术的国际能见度、培育学生国际素养发挥关键影响。许辉煌表示,未来将持续透过「台湾桥梁计划」,邀请更多诺贝尔级讲者来校演讲,开拓教职员生国际学术视野,朝向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之顶尖大学迈进。(摘自淡江时报1221期:https://tkutimes.tku.edu.tw/dtl.aspx?no=59475)
受邀讲者包括荷兰乌特勒支大学教授杰拉德•特•胡夫特( Prof. Gerardus‘t Hooft)、加拿大皇后大学教授阿瑟•麦克唐纳(Prof. Arthur B. McDonald)及日本名古屋大学特别教授野依良治(Prof. Ryoji Noyori),将分别于2025年11月14日(五)、2026年3月9日(一)及年3月20日(五),于守谦国际会议中心发表专题演讲。相关报名资讯将另行公告,欢迎各界踊跃参与。
75校庆学术组召集人,学术副校长许辉煌说明,3位讲者系透过世界和平基金会(International Peace Foundation)与台湾合作举办之「台湾桥梁计划」(TAIWAN BRIDGES)管道邀请而来。许辉煌除感谢基金会主席Uwe Morawetz的媒合,尤其感念并佩服张建邦创办人伉俪的远见卓识,早于2017年捐赠新台币3亿元设置「熊猫讲座」,持续引领淡江教职员生与世界级学术大师交流,迄今已邀请35位国际学者莅校演讲,对提升学术水准与拓展国际视野成果斐然。
诺贝尔大师阵容亮眼,横跨物理、化学领域,在其专业领域均为殿堂级人物。Prof. Gerardus‘t Hooft为荷兰物理学家,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粒子理论家之一,主导高能物理学中的新现象效应。他与指导教授Prof. Martinus J.G. Veltman共同开发了一种数学模型,预测构成宇宙的次原子粒子的特性以及基本力的相互作用。这项发现找出了一种新次原子粒子,也就是「顶夸克」(top quark),并建立粒子物理的新标准模型。1999年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肯定。
Prof. Arthur B. McDonald同时担任萨德伯里中微中子观测站研究所主任,因发现电微中子(为次原子粒子,被视为宇宙的最小组成基本粒子)振荡的存在,并证明其具有质量,促使新一代科学家重新检视电微中子在宇宙演化中所扮演的角色。这一成就让他与日本东京大学教授梶田隆章(Prof. Kajita Takaaki )共同获得201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值得一提的是,梶田隆章教授曾于2023年接受淡江大学邀请担任熊猫讲座教授,并与物理系师生进行交流。
野依良治教授是日本着名的有机化学家,因在不对称合成领域的杰出贡献,于2001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,也是首位同时荣获诺贝尔奖与沃尔夫奖的日本学者。野依教授担任日本顶尖学术研究机构—理化学研究所(RIKEN)所长,学术生涯中屡获国际重要奖项,并获多所世界知名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。主要学术成就集中于过渡金属催化的不对称合成领域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,是利用铑金属/BINAP错合物作为不对称氢化反应的催化剂,实现了高效率合成(–)-薄荷醇的经典方法。
熊猫讲座自成立以来,邀请来自全球多国的知名学者,涵盖自然科学、人文社会等多元领域,对于提升本校学术的国际能见度、培育学生国际素养发挥关键影响。许辉煌表示,未来将持续透过「台湾桥梁计划」,邀请更多诺贝尔级讲者来校演讲,开拓教职员生国际学术视野,朝向成为更具国际影响力之顶尖大学迈进。(摘自淡江时报1221期:https://tkutimes.tku.edu.tw/dtl.aspx?no=59475)